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建头条 >

脱贫每一步,都见这群党员的身影闪耀

来源:未知 发布日期:2020-06-08

编者按:脱贫攻坚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级党员干部将责任抗在肩头,扎根基层,充分发挥核心作用、示范引领作用,为群众解决实际难题,带领群众逐步摆脱贫困,走出了条条增收致富路。

 

“有党员干部在,心头就不慌,他们就是定盘星。”贵州省赫章县河镇乡村民的一句话道出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心声。截至5月17日,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有780个县已宣布脱贫摘帽。这是千千万万基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如今,乡村的面貌变了,贫困户的生活变了,但党员干部们没有停下脚步,依然忘我付出,为家家户户的小康生活奔忙着。

引领群众“挪穷窝” 新家安居展新颜

要想“拔穷根”先得“挪穷窝”。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把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出来,使其彻底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当下,通过易地搬迁及后续扶持,一批批贫困群众逐渐走出贫困、实现安居乐业。

这其中,党员干部作为脱贫攻坚的“前锋”,发挥了关键的引领作用。

2014年,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共有贫困村130个,贫困人口14多万。针对渠县贫困根源,渠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张渠伟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贫困户建立新的安置房屋。他反复登门劝说,不肯搬迁的贫困群众被他的真诚打动,搬迁工作顺利推进。

李坝村的陈兴梅老两口多病无收入,住房年久失修,张渠伟屡访陈家嘘寒问暖。2017年,陈兴梅一家搬到了渠南镇大山村的安置点,丈夫被介绍到附近的柠檬基地务工,老两口还享受到了低保。

陈兴梅老人不住夸赞:“感谢张局长这样的好干部,让我们不愁吃、不愁穿,现在还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做梦都没想到!”

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民主乡雪峰村居住条件较差,村中多是茅草房、篱笆房或土墙房,经常漏风漏雨。

为彻底改善村民居住条件,“90后”村支书立克拢拢带领党员干部大力宣传党的扶贫惠民政策以及脱贫攻坚住房建设政策,并亲自到每家每户指导住房建设。

雪峰村周家湾组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各项发展受限。在他和其他党员干部的努力下,周家湾组25户村民于2017年顺利搬迁。“现在住进了新房,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子女上学都更方便了,真的比以前好多了。”说起如今的生活,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在立克拢拢的带领下,雪峰村先后实施彝家新寨建设84户、易地扶贫搬迁建设52户、其他形式住房建设83户,全村安全住房覆盖率达到100%,并全面实施电网、饮水、通讯改造工程,实现了“四通”。

“挪穷窝”只是第一步,之后怎么办?党员干部帮群众谋好了出路。

位于广西百色的田东县思林镇龙邦村辖11个自然屯327户1602人,生存环境恶劣。2015年,村支书蓝茂东带领全村群众顺利搬迁,走出了大山,逐渐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由98.72%降到了4.85%。

为让搬迁群众有稳定收入,蓝茂东召集群众宣讲政府的就业奖补、扶贫贷款等政策,组织群众参加糕点制作、汽车维修等技能培训,引导他们自力更生早日脱贫。同时,他访遍周边工厂、种养殖基地等,帮大伙联系寻找工作。

“目前,龙邦村搬迁出来的群众自主创业9人,在扶贫车间、产业园区等就业145人,外出务工460人。我们还要继续引导,鼓励更多村民创业就业,争取过上更好的生活。”蓝茂东说。
 

脱贫攻坚中,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干部工作到不到位的标尺,更是衡量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标准。

长期以来,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细致了解贫困户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不放过一件小事,不回避一个难题,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成了群众的“暖心人”。

“有事儿找西周!”这是在安徽省界首市茶棚村村民间流传的一句话。柳西周曾任茶棚村党总支委员,在32年的村干部生涯中,他尽其所能,帮助困难群众,村民们一直念着他的好。

工作中的柳西周(右)。(图片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贫困户柳西安动手术,术后必须卧床,两个儿子都身有残疾,日常生活仅靠妻子一人料理。柳西周经常抽出时间到他家帮忙,自来水安装、危房改造、低保办理、残疾护理和各项补贴领取等,全是柳西周代办的。

86岁的贫困户李秀兰腿脚不便,柳西周不仅帮她办了低保,还帮忙种了3亩芝麻。“西周经常帮我上镇里银行取钱、捎东西,冬天下雪时,还替我扫雪、送菜……”说起柳西周,李秀兰满是感激。

“用水难”是不少贫困地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礼泉县是陕西省咸阳市脱贫任务最重的县区之一,因地势高耸、干旱少雨,被称为“旱腰带”地区。

礼泉县昭陵镇刘东村的魏陵水井,从2008年以来一直处于废弃状态,农业灌溉受到极大影响。今年4月12日,礼泉县委书记程文杰在刘东村调研时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安排电力、水利、农业等相关部门全力配合,于5月1日恢复了魏陵水井供水。

除了昭陵镇,程文杰还遍访南坊镇、叱干镇等“旱腰带”4个镇21个村,确立了跨境供水、隔山供水、集中供水的模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解决了4611户贫困户16252人的安全饮水问题,7万多名群众“饮水难”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农业节水灌溉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面对贫困地区“就医难”的问题,贵州省德江县稳德江县民族中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驻村干部张惠鹏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中医学专业优势,深入农户家中,为一些腰腿痛患者免费扎银针,为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为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为生病的贫困户送药品。同时,以医院为后盾,以驻村为契机救助患者。

驻村以来,他累计为群众义务扎针灸221人次、测血压50人次、测量血糖10人次、急诊处理3人次,切实为长兴村的群众就地就近解决了缺医少药的健康扶贫问题。

 

    (网络编辑:bee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