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2019年3月出版《习近平在正定》,2020年年初又同时出版《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这四本书的陆续出版在全社会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迄今为止发行总量已超过1800万册,成为国内出版界的畅销图书。这一出版现象令人惊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追寻。
我们了解到,四本书出版以后,书店柜台常常脱销。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将其作为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读本,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辅导材料;许多大中学校将其作为思想修养、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还有不少家长购书送给孩子作为激励成长成才的励志读物。
总而言之,这四本书独有的内容和表达深度契合了社会各界各群体的阅读需要,满足了广大读者走近领袖、了解领袖、读懂领袖的渴望和期待。四本书折射出的领袖成长的心路历程、伟大思想孕育发展进程、非凡人格铸就的精神伟力,更是深深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心灵,深深感染了这一代人。
真实还原领袖成长的历史轨迹,让读者感悟到奋斗的价值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领袖。人民群众更需要自己的英明领袖。这四本书通过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故事、一幕幕亲切感人的场景,真实还原了一代人民领袖的成长历程,还原了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在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长期实践中领袖成长起来的足迹。习近平从小沐浴红色家风,有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纯朴感情,有家国情怀的厚实底蕴。而成长为时代伟人、人民领袖,离不开实践沃土的滋养,离不开持之以恒苦读修身的明心立志,离不开深刻体察民之苦乐、国之沧桑而玉汝于成。这一切,集中体现在他从青年时代就牢固树立起为什么而奋斗、为谁而奋斗的人生理想中,集中体现在他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中。贯穿这四本书的主线,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血脉中秉承的人民初心,正是那甘为人民孺子牛、使命责任担肩上的奋斗真谛。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记载了青年习近平在黄土高原的插队生活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从涉世未深的少年成长为成熟稳重、勇于担当的大队党支部书记,通过“过五关”的生活经历与陕北农民兄弟的同甘共苦,建立了与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习近平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后来回北京上大学然后到国家机关工作后又主动放弃优越条件,申请到河北正定做基层工作,人们问及其缘由,他的回答是,七年的插队生活使我忘不了农民的艰辛,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远方贫困的沟壑与山岭,渴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生我养我哺育我的人民身边,和他们一起为理想、事业奋斗”。
《习近平在正定》则记述了他从政起步的难忘岁月。习近平常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深厚的人民情怀让他把这份“知之深、爱之切”转化为带领这个冀中平原农业县焕发勃勃生机的实践。
《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记述了习近平走上更高一级领导岗位的经历。地位变了,但“为老百姓做事”的信念没有变,他时刻用“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自勉。在厦门这片充满激情的开发开放热土,习近平与广大特区建设者并肩奋斗,取得丰硕成果。当年的宁德是经济总量排在全省最末的“老、少、边、岛、穷”地区,却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习近平跑遍了闽东的山山水水,当地群众说,“习书记到闽东后不知道掀了多少锅盖、掀了多少桌盖、掀了多少铺盖”;当地干部说,“习书记好比一棵大树,一植根闽东,就成为我们的主心骨”……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喜欢引用的典故。爱民、亲民、为民的情怀深深镌刻在领袖的奋斗历程中。他填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写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这正是他自己人生奋斗的生动写照。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他立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豪迈誓言;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他饱含深情地喊出: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在抗击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斗争中,他要求全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决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切,无不体现出人民领袖对人民的大爱无疆,因而赢得了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无限爱戴和衷心拥护。
客观再现伟大思想萌发孕育的发展过程,让读者感知到实践的价值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是这样一种人,他能用言辞把他的时代的意志表达出来,他告诉他的时代什么是那时代的意志,而且能去完成它”。领袖的魅力,就在于能够用思想引领他所处的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取得历史性创新成果,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创造,对这一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伟大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思想智慧的形成必然有其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几十年来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岗位上持续历练,在基层的实践中、在艰苦的磨砺中,萌发、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重要思想。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和“源”,找到这一伟大思想的历史原点和实践基点。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记载中,黄土高坡的厚重底蕴、陕北老乡的淳朴勤劳,让青年习近平“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参天大树。《习近平在正定》记述中,在那个酝酿着巨大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正定成为他施展政治抱负、展现历史担当的最初“试验田”。他力排争议推进农民搞土地大包干试点,他以远见卓识探索“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他敢为人先的编制“人才九条”向全国招纳贤士,坚定倡导“做改革的拥护者,做改革的实践者,做改革的清醒者,做改革的保护者”,为今天我们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释放出深厚的实践“地气”。《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则记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福建厦门、宁德工作时,把握新时期改革开放机遇,将八闽大地作为战略思维的“演兵场”,大手笔勾勒厦门“跨岛发展”的长远开放战略,运筹谋划宁德摆脱贫困之路,提出“产业扶贫”“意识脱贫”“扶贫先扶志”的思想。这一系列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生态、党建的新观点、新举措、新探索,都为今天构筑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新发展理念等思想大厦奠定了厚实的实践基石。
基层是思想的沃土,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的丰富实践、深邃思考和循序探索,事实上就是在不断回应人民的诉求、时刻聆听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正是当代中国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早年的思想积淀,与今天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在实践基础、思想逻辑、精神品质、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继承性和一致性。这一切表明,思想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只要呼应人民心声、紧跟时代步伐,理论就会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全景展示非凡磨砺铸就养成的坚强人格,让读者感怀到精神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成长历程的非凡磨砺、坚强人格的铸就养成,传递出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这些成长故事,可以说既是伟人的成长史、奋斗史,又反映出领袖爱党爱国爱民的大爱情怀、立身立志立行的至上境界、为人为事为官的超凡智慧,从中更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生活的真谛、人生的意义,使人经受一次思想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青年习近平积极面对人生际遇,在艰苦环境中自觉完成人生嬗变,磨砺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坚毅刚强的性格,立下为群众办实事的凌云壮志,形成了“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的奋斗精神。《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记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从政道路上将厚积的知识底蕴彰显为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他善于顺势而为,敢于大胆开拓,勇于改革开放的豪迈气概。在正定,他注重工农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重视人才制度创新;在厦门,他推动编制沿海特区具有开创性、前瞻性的长期战略规划,重视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在宁德,他立足实际,倡导既要“弱鸟先飞”又要“滴水穿石”,强调调查研究,建立“四下基层”制度,大抓作风建设作为党建的突破口、狠刹不正之风等等。所有这些,不仅给地方留下了人民群众满意的、实实在在的政绩,还绘就出为民情怀、改革思维、开放创新、务实作风和责任担当的精神谱系。敢想敢干的行动者、坚韧不拔的奋斗者、求真务实的实干家,这一切所凝聚的思想伟力、精神价值,成就了他作为党的核心、人民领袖的个人魅力,成就了他非同凡响的领袖风范,成就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越是这个时候,越呼唤伟大精神,越需要伟大精神引领伟大时代,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这四本书为何会受到读者如此青睐和认可。不可否认,四本书能够受到青睐,口述体表达方式带来的愉悦阅读体验也是重要原因。上百位讲述者娓娓道来,回忆与总书记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近百万字的采访实录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件件生动的故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位基层干部坦言:“近平同志与我是布衣之交”。一位县城同志嘀咕:“一身旧军装,穿得很土”;骑着自行车来报到、蹲在地上就着开水吃午饭、好不容易洗个热水澡就特别满足、用老乡的“黑茶缸”喝水……凡此等等丰富的细节扑面而来,一位平民领袖的形象跃然纸上。
最生动、最直接、最平实地表达出来,还原了历史,再现了场景,让人如临其境、如闻人声、如沐春风。实践的历练、思想的成熟和人格的养成自然贯通,领袖的精神魅力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激发出心灵的震撼。这也正是四本书的重要魅力所在。
采访实录不能算是全新的表达方式。但以平凡人物的平行视线为大国领袖立传,则是具有突破性的创新。真实自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在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在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怎样讲好中国故事、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无疑也是一个时代之问。好故事必然有读者,好声音必然有共鸣。
追随伟人的足迹,我们期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策划组织采访领袖更多这样的故事,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渴望。
(网络编辑:bee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