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额村为龙额镇所在地,处黔桂两省区交界部,贵州省东南部,位于黎平县城47公里处(直线),至县城公路100千米。东经109.2度,北纬25.8度。境内平均海拔350米,地势北高南低,气候温和,属低海拔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降雨量1000-1500毫升。龙额紧靠夏蓉高速水口、洛香两个进出口,距321国道17公里,贵广快速铁路、黎高油路穿境而过,为黎平南下交通重镇。龙额作为侗、苗、瑶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是侗族祖先溯都柳江而上的首个居住地之一,境内民族文化内涵丰富,风情浓郁。这里鼓楼、花桥、戏台、吊脚楼民居等民族建筑遍布村寨,侗戏、侗歌、芦笙舞、踩歌堂、侗族笛子歌、拦路歌等民族艺术延续至今。因侗族河歌广泛流传于黔桂交界的都柳江两岸及其支流一带,其中尤以龙额地区为盛,河歌文化底蕴最为深厚,2007年,龙额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族河歌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侗族河歌民族文化艺术之乡,侗族“祭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脱贫攻坚的路上,龙额侗寨的一群年轻人,通过文化复育的路径走出了一条特色振兴之路。
一、基本情况
龙额村有13个村民组4个自然村寨。全村户籍人口共计479户2202人(其中五保贫困户2户,0户孤儿家庭和11户计生“两户”家庭)。耕地面积1056.54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5户560人,贫困发生率3.10%,主要致贫原因为缺技术、缺劳动力和缺资金,因病、因残、因学等,其中缺技术83户,占60%。2014年脱贫3户15人;2015年脱贫13户66人;2016年脱贫13户60人,;2017年脱贫21户92人;2018年脱贫17户78人;2019年脱贫50户196人;2020年最后的18户53人已实现全部脱贫。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文化复育托起振兴底气
1.源起思乡情。2000年前后,龙额的年轻人基本都离开村庄外出打工,有的则是踏上了求学之路。在青年人身不由己的离乡务工洪流中,内心里对故乡、亲人的眷恋不舍,让外出的侗族青年不约而同,又把目光聚焦回到龙额。当时,这些漂泊四方的游子都通过龙额侗族风情网(现因服务器原因关闭)来关注龙额。龙额风情网,侗族地方网站之一,原系贵州省黎平县龙额民族小学教师2006年8月创建,管理团队近10人,均为当地热心民族文化及公益事业的青年人群。龙额风情网立足于龙额侗乡本土,致力于宣传推介当地侗族、苗族(含草苗)、瑶族、壮族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宣传栏目分主站、论坛两大版块,主站为“龙额-中国侗族河歌文化艺术节”主题页面,重点推介龙额河歌文化,有“走进龙额、走进河歌节、交通线路、音频视频、村长答问”等子栏目。互动论坛有“行走侗乡、情系侗乡、互联侗乡”3个子栏目。2009年3月,龙额风情网联合《中国民俗摄影网》《侗族风情网》《橡树摄影网》《从江民俗摄影网》等各大网站发布龙额春社河歌艺术节邀请,宣传成效巨大,当年春社河歌艺术节,就有来自法国、香港、深圳、天津等网民近1000人次前往,节后,在众网民的支持下,龙额春社河歌艺术节的消息纷纷在《大公报》《铁道报》《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黔东南日报》等各大报刊、媒体,《国家旅游局官方网》《新华网贵州频道》等各大门户网站发布。截止至2010年6月底,互动论坛就拥有主题3600余个,帖子近24000篇,注册用户逾1600人。2011年,管理团队正式将“民族、公益、精神、信念”列为网站宗旨。随着网站的不断发展壮大,龙额风情网越来越成为备受瞩目的外乡侗族人的网络家园,成为众网友了解侗族、了解龙额的窗口,是当代侗族青年展示风貌、反哺社会的交流平台。
2.公益谱开端。在办好龙额风情网的过程中,以张传辉等核心成员自发成立了龙额侗寨公益团队。几年间,龙额侗寨公益团队成员几经变化,最终形成由张传辉、姚仕健、张传高、石华银、陆大伟等八名80后核心成员组成的较为稳定的团队。2010年春节期间,他们在当时一些比较知名的网站,介绍了龙额镇一些侗族小学的情况,希望能发起一次暖冬助学活动。在没有任何资源和人脉的情况下,他们的号召迎来了热烈的反响。多位公益人士和多家公益组织开展了“走进龙额侗寨公益行”活动,这大大地超出了他们的意料。上海、广东、广西的30多位爱心人士,来到了黔东南龙额镇的归养村,他们转交了全国各地邮寄来的书籍,文具等物品,还进行了现场募捐活动。当年6月26日,助学活动又在黎平县龙额镇民族小学举行。短短四个月,“多背一公斤”网友前往龙额侗乡小学的就有40人次。美国、日本及国内各地的网友纷纷为当地小学捐资助学,捐赠图书近9000册,学习用品1.2万套,捐资7000多元。
3.解惑开思路。当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来到寨子里时,村民们就把他们当作是最尊贵的客人,要向客人们表达他们的谢意。按侗乡的习俗,招待最尊贵的客人,就要宰杀一只羊。这对村民来说是招待尊贵客人的最好方式,但客人们却误会了。“如果你们这么富有,根本就不需要我们来了。”他们有的甚至当场对村民表达出不满,认为村民太浪费了。被客人误会的传统习俗,也让村民感到非常尴尬,然而就是因为相互不了解,类似的误会时不时地就会出现一次。特别是一位外地来的志愿者向龙额侗寨公益团队提问:村民们在树下供奉香火是什么习俗?团队里有人给出了三个答案,有人完全不知道。由此引出了龙额侗寨公益团队致力于有效传承侗家文化并及时向外传播的公益定位转折。
4.文化自觉醒。龙额侗寨属南侗方言区,紧临广西、湖南,境内还有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鼓楼花桥遍布村寨。龙额也是侗族女英雄萨岁的故里,侗族祭萨文化由此发源。龙额春社河歌节是远近闻名的民间节日。龙额镇下辖的唐面村制作芦笙久负盛名,归养村有着独特的人文风俗,农历10月12日是归养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冻鱼节”,山脚下的归养河是龙额的“母亲河”。为了将这些民族记忆传承下去,张传辉一边和父亲学习杀猪的手艺在当地谋生,一边扛起了公益团队的大旗。2012年8月,龙额侗寨公益团队参加了“贵州乡土文化社”组织的“苗侗青年交流会”,开始了龙额的“故乡再造”。次年1月,龙额侗寨公益团队在村寨发起了“发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活动。这次活动可以算是团队从单纯助学到文化记录乡村的转折点。每征集一张老照片,就可以听村民讲述一段故事,已经模糊的村寨会从主人公的讲述中慢慢浮现出来,生于斯长于斯的村人不自觉地就会把自己的经历带入到那时的村寨中。短短的两天时间,活动就在村寨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龙额侗寨公益团队坚持将这一活动开展下去,希望通过“发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活动激起大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他们先后在村里做了四次展览,并把照片集结成册免费送给村民。从这些照片中,人们感慨良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服饰的变化。如今,已很少有人穿自织自染的侗布裁剪的传统侗装。在年轻人眼里,侗装是土气落后的。他们觉得从外边进来的,即使是假冒的阿迪、耐克也是时髦的,甚至攀比谁的现代服装多。成员们还发现,村寨里大部分年轻妇女,已经不知道侗布的制作技艺,作为侗族重要传统文化标记的侗布制作工艺正在逐渐消失。6月,龙额侗寨公益团队决定拍摄一部侗布制作纪录片。
5.成果出国门。张传辉的弟弟张传高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研究计算机是他的爱好,也因此被推举为拍摄侗布制作纪录片的主要执行人。对拍纪录片是门外汉的他当时就是用一台DV和从乡土文化社借来的摄像机拍摄。最初,他们请村长介绍一位村里擅长侗布制作工艺的老人,跟拍了一天之后,大家非常沮丧,因为这位阿姨身体不好,虽然很配合拍摄,但大家觉得没有达到想要的那种效果。而且,由于侗布的工艺从挖蓝靛染色开始到最后成功,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这位阿姨不会使用手机,也给拍摄带来很多不便。到底是继续还是换人?经过一夜的商议,团队成员一致决定换人,最终选定了团队成员姚仕健的一位亲戚。最大的挑战还是后期的剪辑。没有专业设备,他们只能利用电脑软件“绘声绘影”来剪辑。他们紧张地面对每一帧画面,几个人轮番上阵,经常一剪就是一个通宵。从农历六月二十四开拍,历时一个月,纪录片《侗布》终于拍摄完成,片子采用直白叙事的手法,讲述了侗布染制的三个环节。五十五分钟的片子将浓郁的侗家风光、邻里间的融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2014年广西国际民族志影展新锐单元中斩获第一名的《侗寨茶情》,是龙额侗寨公益团队拍摄的第二部纪录片。2015年,纪录片《故乡》两次成为中国和加拿大少数民族影像交流活动中的中方放映影片。
(二)文化复育撬动电商产业链条
拍摄《侗寨茶情》源于为销售油茶做宣传,大家希望销售的是有故事的侗族特产。油茶制作工艺繁杂,用料讲究,龙额侗寨公益团队决定拍摄,也是想唤起村民们珍视身边最普通不过的事物,从而认知什么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含义。纪录片聚焦侗寨一户普通人家,主人公是一对老夫妇和留守的孙女儿。相对于《侗布》的直白,这部片子温情脉脉,油茶的制作过程,满满的全是思念,既有父母对在外打工儿子儿媳的牵挂,也有女儿对在外打工父母的祝福。当爷孙俩伴着晨露去采茶叶时,每每路过一户人家,都会受到“进屋喝一碗油茶再上山”的热情邀请。片子中制作油茶的每一个场景,都真实地展示了油茶在整个村寨人际间的纽带作用,完整呈现出侗家人真实的生活。
由于消费者接受度等原因,油茶并没有火起来,而这部纪录片却在广西国际影像民族志双年展上获了奖。虽说有挫折,但大方向总没错,这种视频记录、带货加上自己种植的模式撬动了当地的电商产业链。他和团队致力于“黎货出山”,为农村电商发展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如今已经是风生水起,据后台统计显示,他的网店平台,日访问IP达到了300以上,拥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和忠诚客户,通过不断实践,他的电商发展动能越来越大。在他的网店里,有当地的小香橘、罗汉果、百香果、红糯米、洋芋、竹器、文创产品等等,美工文案俱全,营销手法丰富,在他的电商服务站里,农产品,这些都是他通过与村里农户、合作社对接,用心包装出来的产品,仅在2018年就在网络平台销售累计34万元以上,为当地农产品产销对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龙额镇开始普及“水牛毛香禾糯”,这是一种龙额镇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根据特殊气候、土壤和地理环境选育栽培出来的优良糯稻品种系列,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只使用农家肥和打秧青绿叶沤肥,唯一的缺点就是产量相较于其他品种更低,但也因极好的品质与口感,吸引了大量买家的注意。张传高等是较早尝试“水牛毛香禾糯”的一批人,他们先在自己地里做实验,之后又带动当地村民一起种植。他们鼓励村民用自己的手机拍摄种植过程,计划将这些素材剪成完整视频,一方面是乡土的日常记录,另一方面能向消费者直接展示禾稻种植的过程,待这些糯米丰收后,他们便可通过团队在镇上成立的黎平县龙额镇电子商务服务站进行网上销售,这也是当地的合作社,村民们入股、分红,受益的人越来越多。2017年5月起,与邮政电商合作,将“水牛毛”香禾糯作为电商平台的爆款网品进行包装设计,产品于5月底全面上架销售,首期带动“水牛毛”香禾糯外销1.2万公斤以上,直接惠及农户90余户,让政府领导和农户赞口不绝。2020年2月,他对接外地商家,成功签订700余亩水牛毛红禾糯的合作协议,采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涉及龙额村、归养村、唐面村、岑引村、登晒村和岑岜村260余户,让农户种上“放心田”,种地省心有赚头。
(三)文化复育让旅游业有了旺盛生命力
2017年3月21日,黎平县第七届乡村旅游节暨第八届龙额春社河歌艺术节第二届中国·龙额油茶文化节开幕。来自黔湘桂十里八寨群众和中外游客云集龙额,约聚龙额,涌入龙额,共度本届乡村旅游河歌油茶节。开幕式当天,龙额1公里长街和村头寨尾各个巷道人群涌潮,人山人海。本届乡村旅游河歌油茶节以“侗寨河歌美,龙额油茶香”为主题,秉承“政府引导、民间运作、群众参与”的办节模式和“全体参与、全面展示、全民分享”的办节理念,把旅游与文化、经贸、体育活动相结合,突出侗族民风民俗,将参与性、休闲性和娱乐性有机融合,凸现河歌油茶艺术文化。从3月20日的民间斗鸟、打社粑、迎接月贺客人、河歌预赛、踩堂多耶到3月21日的祭祀、盛装游行、开幕式、捞社、油茶宴、黔桂湘三省芦笙会、河歌决赛、行歌坐夜、土特产品和文化产品展销等系列活动,可谓内容丰富,吸引众多民众游客观看、体验,活动场景十分火爆、壮观,人流物流创历届之最。参节人数多达3万余人,接待游客1.1万人、新闻媒体15家,旅游总收入达220余万元,其中:农家乐收入达80万元,创历届节会新高。
三、启示与思考
(一)夯实组织是根基
2014年以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在黎平县镇两级领导下,全村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成立了龙额村脱贫攻坚前沿指挥部,以镇领导为村级指挥长,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副指挥长,村支两委其他成员、村民小组长、一对一帮扶责任人为成员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指挥部。村级指挥长作为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副指挥长作为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统筹安排全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全村党员共计56名。依托村党支部组织优势,运用“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宝,集思广益、合理规划村级发展,推进乡村建设。同时探索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经营分红,推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二)人才队伍是关键
张传高现在已经担任龙额村的村委会副主任,也正是有了以他和张传辉为核心力量的80后人才队伍近十年的文化复育,才有了今天龙额侗寨从农产品种植、生态农场、电商再到生态旅游的全产业链发展。同时,龙额村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问诊把脉,确保群众收入不断提高。2014年来,共开设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场次,参与群众300余人次,组织参加镇级以上培训4场,培训群众80余人次。油茶、钩藤种植,猪、鸡、黄牛养殖,稻田养鱼、养鸭等种养技术因户而异得到了推广应用,种养人才也成了产业振兴的生力军。
(三)电商平台是纽带
黎平县开展了农村电子商务县、镇、村全覆盖模式,龙额村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该站点建设运营农村物流、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实体,有效打通了农村物流发展的“瓶颈”,活跃了地方商贸,自建“侗农山耕”平台,仅在2018年累计营业额就达163万元,直接带动本村174户销售农产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农产品销售模式页渐入佳境,实现了贫困群众足不出户销售农特产品的销售模式,打通了农村与市场之间的“梗阻”,解决了农产品买卖难问题,实现创业增收、扶贫开发多点连线,着力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难问题,构建起了完善的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变被动“输血”为“造血”的扶贫模式,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鲜血液。
(四)发展内力是文化
如前所述,龙额村具有丰富的侗族河歌、侗戏、春社节、油茶节等民族文化资源,张传高等人也基于这些年来积累的良好基础,发展乡村深度游,游客在他们的客栈住上一星期,他们则负责安排每天的行程,带着游客走进村寨,把每一处鼓楼、每一座石桥背后的故事向游客讲述,还有侗布、油茶等特色产品的制作体验,这种小而精的深度旅游设计也为他们吸引了不少客人。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优先吸纳本地贫困户务工,仅2019年春社节期间,全村接待游客达1.1万余人,餐馆和宾馆均爆满,实现旅游收入50万余元,让贫困户在家门口能就业。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为龙额村精准脱贫增收的主要路径之一,而他们所依仗的正是自身的文化内力。
思考题:
1.龙额侗寨文化复育的案例最打动您的有哪些?
2.您认为自己村(寨)有哪些可以挖掘的文化资源?
3.请分别对自己所在村和龙额侗寨的发展提出可操作的意见建议。
(网络编辑:bee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