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当前,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金融安全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应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系统性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坚守国家金融安全的底线。
一、对金融安全的基本认识
所谓金融安全,是指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在面临复杂内外部环境下,金融体系持续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
金融安全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金融不稳定,可能导致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经济社会的不稳定,也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引发国家金融安全风险。金融安全是一个动态发展、相对安全的过程,这要求随时做到未雨绸缪,密切监测、准确预判、精准拆弹,织牢扎紧金融安全防护网,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可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方面。内部风险是指由于经济体系运行矛盾造成的金融形势恶化,例如房地产市场泡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不善、公共债务高企、金融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导致金融体系积累重大风险;外部风险则主要是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由外部形势变化导致的内部金融不稳定,例如境外金融危机溢出效应、外国政府推出金融制裁、外部网络攻击等,都可能带来金融安全隐患。
二、当前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经受住了种种风险考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改革开放前外国对我国实施的金融制裁与封锁,到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1世纪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等,我国均从容应对,成功走出了一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正确道路。当前,我国金融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在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复杂形势下,要居安思危,密切关注和有效规避各种潜在的风险点。
从外部风险看,危害我国金融安全的隐患依然较多。一是金融危机风险。西方国家在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环境下,金融的逐利本性难移,易造成金融体系的虚拟循环与泡沫膨胀,爆发周期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外溢影响。二是地缘政治风险。当前,美西方利用俄乌冲突,对俄金融制裁无所不用其极;未来各种制裁打压手段可能会假借各种理由,延伸到我国,加大我国海外金融资产的安全风险。来自域外敌对势力对我国东海、台海、南海问题的联手干预,也可能波及我国金融体系,通过制造信心冲击、引导国际资本流动等,增大我国金融安全的外部压力。三是全球经济“滞胀”形势下的新风险。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冲击之下,全球经济低迷,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公共债务攀升、通胀压力大增,政治与社会动荡,金融脆弱性上升。同时,全球能源与粮食危机初显,美欧央行大幅度加息,全球金融市场进入新的动荡期。随着我国对外投资与贸易活动扩大、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和金融机构“走出去”增多,外部金融安全面临更多挑战。
从内部风险看,我国金融安全也面临各种挑战。过去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无序发展、地方政府债务扩大、影子银行风险集聚、资本无序扩张等形成了各种风险隐患,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这些风险得到了有效管控。但同时,受疫情不断反复、经济转型推进等因素影响,一些新的风险因素不容忽视。一是中小金融机构问题不断。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由于风险管控不到位,公司治理机制存在漏洞,加之社会上非法集资现象屡禁不止,导致问题多点散发,处置不当可能诱发局部性金融风险,甚至导致重大金融安全问题的产生。二是房地产市场风险犹存。在“房住不炒”的总体定位下,部分房地产企业由于过去的过度扩张、过度负债行为,积累了较大的资金链债务风险。三是经济转型风险。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下,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将处于一个艰难推进的过程中,传统高碳行业面临淘汰风险、新兴低碳行业面临技术风险,棕色金融的过快退出、转型步伐过快也可能对金融体系带来潜在安全隐患。
三、多措并举,织牢金融安全防护网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新的形势挑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构建新体系、创造新工具、推出新举措,持续织牢织密国家金融安全的防护网,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注入信心与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金融力量。
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汲取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发挥我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始终坚守金融发展的初心使命,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努力提升专业性和自主可控性。推动金融行业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需求为天职,这是做好金融安全工作的首要原则。要坚决打击资本无序扩张、有效约束金融过度逐利的原始冲动,从源头上减少金融风险爆发、金融安全受影响的概率。
持续完善体制机制,筑牢金融安全的制度基础。金融安全工作需要从政策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其作为我国金融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持续研究新情况、新形势,特别是研究我国作为新兴大国、扩大开放背景下的金融安全新特征,在数字化技术、金融科技日新月异背景下的金融安全新情况,在绿色发展、普惠发展等导向下金融安全的新问题等。尽早出台金融稳定法,建立对国际制裁的“阻断法案”,健全防范化解和处置金融风险的制度安排,健全维护金融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的长效机制。
坚持创新思维,不断丰富应对风险的工具箱。针对危害国家金融安全的内外部因素,既要总结和传承我国金融风险攻坚战和处置各类金融案件中的经验做法,更要推陈出新,开拓工具手段,做好应急预案。经济稳定增长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要强化宏观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协调,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金融总量及结构的发展要维持平衡,建立相关监测指标体系和调节机制,坚决果断地阻断泡沫积累和风险传染的链条。建立相关储备基金,增强对金融机构的救助和处置能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升技术自主性和可控性。丰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和逆周期调节工具,防范跨境金融风险。拓展国际合作框架,健全货币互换机制,畅通对外政策沟通渠道,营造良好的国际金融环境。
统筹兼顾,提升维护金融安全工作的系统性。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需要全社会同向发力。金融安全涉及人为的因素,要强化金融安全人才培养和安全教育、强化金融领域反腐拒变的工作,始终将人的工作置于重要地位;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密切联系,应强化金融工作与公安、司法、信息安全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应高度关注对外风险变化对金融安全带来的挑战,辅以国防、外交等领域的必要资源支持,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对外金融安全。
(刘连舸: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网络编辑:guest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