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时评 >

服务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浙江金融实践与思考

来源:现代金融导刊 发布日期:2022-03-22

摘要:本文从梳理阐述推进乡村振兴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着手,回顾总结共同富裕内涵下乡村振兴的浙江金融实践,并在解剖分析亟待解决的新一轮发展症结以及攻关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浙江银行业增强金融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金融服务;实践思考

 

 

 

202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加强整体谋划、聚焦重点领域,相关部门累计出台64个专项政策意见、确定首批六大领域28个共同富裕试点,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初步提供了省域范例。在浙江,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与实现共同富裕一体两面的共生关系更加紧密。

 

一、推进乡村振兴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共同富裕要想迈出坚实步伐,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和关键环节。深刻领会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并进而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思想认识,是浙江银行业实施创新举措、交出满意答卷的前提条件。

 

(一)历史性

溯源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岁月长河,农村富则天下富,农村治则天下治,农村安则天下安。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救国大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开展兴国大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落实富国大业,能够取得伟大成绩,做好“三农”工作是重要经济基础。如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并将于本世纪中叶完成强国大业,更加凸显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内在要求和有效路径。

 

(二)重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而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三农”工作不做好,共同富裕便无从谈起,共同富裕离不开乡村的富裕。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这正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大障碍。

 

(三)主动性

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纲领和总抓手。而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投身实体经济是金融机构的立业之基,也是防范风险的根本举措。服务乡村振兴、支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是浙江银行业应有的责任担当,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经营责任的统一—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政治责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大众、服务民生的社会责任,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布局和提升市场竞争力、价值创造力、金融服务力的经营责任。

 

(四)必然性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也是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肩负着身处“三地一窗口”的特殊重任,浙江银行业应该更加自觉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先进理论,更有使命地服务好乡村振兴这项国家战略。尤其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提低”“扩中”行动方案》,在加快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最具标志性,既给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载体,也为浙江银行业扩大价值客户基础创造了难得机遇。

 

(五)决定性

着眼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轮乡村振兴机遇能否抓住,决定了浙江银行业各家金融机构的竞争地位和经营态势。经济决定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穿越了多轮经济周期,商业银行抓住机遇就能实现领先发展,丧失机遇就会掉队落后。尤其是浙江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之后,乡村振兴战略正进一步积聚起丰富的经济资源、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如今,农信联社和农业银行的主场优势已经强烈地凸显出来,而其他金融机构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必须有所作为、主动作为、创新作为、积极作为。

 

二、共同富裕内涵下乡村振兴的浙江金融实践

 

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代表浙江省委正式提出“八八战略”,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尤其是“两山”理论的诞生和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的落地根植,再结合改革开放40多年的累积成果,让共同富裕内涵下乡村振兴的“浙江金融实践”扎实推进。

 

(一)宏观环境

浙江是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快、乡村经济发展最活、乡村环境最美、农民生活最优、城乡融合度最高、区域协调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浙江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有着良好的外部环境。

1.特殊性。作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县的省份,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十四五”期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争当农村改革探路者、城乡融合先行者、乡村振兴排头兵,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尤其是制定了十大方面40项工作的具体规划。仅“补短板”建设领域,就将启动1000个现代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带动1万亿元以上的社会资本投资。

2.全面性。浙江的乡村振兴是系统性的工程、引领性的发展、全方位的迈进,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涵盖了农业、工商业、服务业这三大产业。金融服务浙江乡村振兴,不能狭义局限地理解为“三农”工作,而是需要把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布局,并衍生到小微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各个领域。

3.统筹性。以传统的“三农”工作为例,浙江省的目标是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金融服务需要在通盘考量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而在乡村振兴的大棋局里,县城、乡镇、农村更是各有侧重点,需要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各种创新手段,来拼抢同业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二)探索路径

近年来,浙江银行业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压实主体责任、完善服务体系,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路径过程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共性思维。

1.抓住城镇化推进这一核心。支持乡村生态环境提升项目、乡村产业升级项目、乡村公共服务项目、重点产业平台和重点乡镇,准确把握“未来社区”“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建设的市场机遇,聚焦全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把项目贷款领域的金融服务优势延展到县域和乡村。

2.抓住山区26县这一重点。深挖省委省政府实施“一县一策”发展规划而给予大量资源倾斜、政策支持和投资规模庞大的政策红利,指导二级分行和县域支行提高支持山区26县的规划能力和服务能力,明确发展主要路径,聚焦特色,打造特色,“一县一行一策”地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山海协作“飞地”建设、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建设、全域旅游和“碳中和”项目发展。

3.抓住产业支撑这一关键。进一步密切与省属涉农集团和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做好上下游客户的延伸拓展,推进GBC联动和批量营销;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乡村客群,夯实客户基础;加大与重点涉农机构合作,整合担保、征信、政府等资源,建立有效风险缓释机制,在“三农”板块扩大合作领域和业务规模,实现银担合作共赢。

4.抓住共同富裕这一本质。通过城乡新社区集聚、拆迁安置贷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尤其是顺应市民化趋势,满足其进城买房、经商就业的融资需求;研究乡村资金来源和客群金融消费行为,精准投放优质适配的存款和理财产品,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守护好“钱袋子”;探索与外部机构的合作方向、形态和模式,延伸乡村服务触点,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向乡村客户提供“惠民、惠商、惠农”的贴心服务。

 

三、亟待解决的新一轮发展症结以及攻关难点

 

面对瞬息万变的同业竞争和市场态势,浙江省现代金融学会定期组织开展“大走访”专项活动,通过上门洽谈、实地蹲点、田野研究、现场测评、问卷调查等有效方法,收集整理提炼“金融服务浙江乡村振兴”这个课题所亟待解决的新一轮发展症结以及攻关难点。

 

(一)内部的发展症结

1.思想理念。有些商业银行或其专业部门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主动性和迫切性有所欠缺。

2.风险认知。相比较目前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主要是抵押方式的担保,信贷从业人员推广信用贷款仍有疑虑,加上对农村市场的不熟悉、对农户情况的不了解,在市场拓展上积极性不足。

3.营销模式。农作物主要集中于山头、田间、海边,农户量多面广,而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在集镇城乡没有营业网点或者服务点,如何加强与各级村社、协会、合作社等合作而实现批量拓展模式,急需研究实践。

4.流程优化。目前,通过村委等合作方来推荐客户,需要客户经理建档、线下尽调后方可上报导出白名单,但这样经常会出现模型筛选通不过甚至引起客户反感等情况。这就需要优化流程,把白名单筛选环节前置,从而更有利于精准营销,为客户实现“最多跑一次”。

5.政策持续。浙江很多专业市场和农村经营户都不太愿意用新进入金融机构的产品去替代原先的合作伙伴,主要是后者在各个乡镇都有网点,更关键的则是认为其政策和业务稳定。因此,需要在落实优惠政策的同时,就如何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上下功夫。

 

(二)外部的攻关难点

1.市场定位。长久以来,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定位是“城市行”,在产品设计、服务内涵、营销模式上,与一直根植农村、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有着较大不同,特别是G端层面,渗透度一直较低。

2.客户拓展。建立业务合作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是产品驱动,但目前浙江银行业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此外,乡村客群受限于当地金融环境限制,表面上对存款类产品需求突出,实质对资产配置、投资理财类产品缺乏了解。

3.人脉圈层。乡村客群的“圈子文化”根深蒂固,乡村市场具有较为明显的“人缘地缘”特征。村干部的“牵头人”角色明显,村民“从众化”心理突出。

4.辐射能力。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并未部署乡村网点,存量集镇网点人员也不多,并且存在不少低效网点、外拓机具数量也不够,外拓营销和上门服务基本没有展开。

5.优惠门槛。在乡村客群中,依靠农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客群均有融资需求,以融资产品为切入口,是一种较好的营销模式。虽然普惠贷款拥有显著的价格优势,但是融资条件较为严格、手续资料也较繁琐,让潜在客户望而却步。

 

四、浙江银行业增强金融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增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作为浙江银行业“十四五”期间发展方略的重中之重,下一步的关键是要扬长补短、坚定落实。

 

(一)健全体系

1.政策体系。一是扩大适用范围,包括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镇化补短板、未来社区县域版等。二是提升区域准入,鉴于浙江省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强,不唯行政层级,只唯区域实际,给予某些特别授权,以满足乡村振兴和城乡联动各项业务中的金融需求。

2.业务体系。推产品,进一步细化专属系列,适当优化升级,采用“洋夹土”方式,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搭平台,比如舟山的“渔农村闲置农房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延伸到交易两端,实施综合服务方案。建生态,包括产业链金融生态圈、场景化金融生态圈等,抓住政府数字化改革契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介入农村乡镇的金融服务。

3.市场体系。“总对总”源头衔接、打好基础后,“产业链+客户”批量拓展,扩大小微企业、个体经营户、养殖户及上下游客群。与各类机构人员合作,包括且不限于涉农金融机构,农业类高校、研究所、指导站,电商龙头阿里巴巴、物流龙头顺丰等公司,以及乡镇村干部、农业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等关键人物,进行借力营销。

4.资源体系。坚持“资源跟着战略走”的原则,做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信贷投向和资源配置,推动乡村振兴和县域支行竞争力提升;释放和倾斜更多的人力资源、费用资源到乡村区域,尤其是适当增加战略性投入,确保市场营销拓展力度持续上扬,进一步加大人、财、物等经营资源对县域、乡村领域的投入。

 

(二)改进策略

1.拓展渗透。面向“牵头人”(村干部),推动合伙人模式,针对所在区域客群特征,设计不同类型的挂牌服务点,锁定目标对象。比如青田外币代兑点模式,与乡村对接挂牌外币代兑点,面向当地侨眷,给予优惠兑换点差,方便客户办理,同时以合伙人方式,向代兑点的村干部支付佣金。

2.收集信息。对接政府及农口部门,指定专人开展营销,明确落地营业网点,执行综合服务计划。对接网商和网红孵化基地,制定配套营销方案,开展上门批量拓展。对接乡贤和侨联协会,梳理开列客户清单,了解其主要经商地点和具体经营情况,并根据客群类型和当地习俗,掌握返乡信息,提前部署特色活动。

3.升级系统。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以系统对接金融服务嵌入,推动场景化生态圈建设,形成可复制的系统方案,从而连接各销售经营户,掌握资金流量,实现批量获客。比如丽水“溯源系统”系为茶叶销售基地与当地政府共同设计,主要目的是掌握茶叶从“采摘—加工—批发”的各类信息,实现质量可追踪可溯源的目标,进而在系统中接入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

4.特色活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地设计非金融增值服务,是当前获取新客群信任的首要基础,特别对“牵头人”的营销尤为重要,县域支行要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将非金融增值服务作为老客带新客的服务模式,在各类特色活动中增强客户黏性。

5.丰富产品。摸清资金板块源头,嵌入流程关键节点。比如征拆资金,重在对发起单位“征迁公司”的营销,重要节点为征迁公司向征迁户签订协议时,做好客户的选择引导;又如在民工领域,重在对项目启动时的施工单位营销,以“民工代发监管系统”为切入点,实现GBC的联动拓展。

6.进化服务。针对产品和价格的不足,尽可能地用服务策略和专业技能来弥补。比如资产配置,乡村客户主要停留在存款、贷款的简单化信息,金融服务小分队可以强化理财知识的普及,如基金定投、健康险等具有专属功能的知识点宣导以及资产配置理论的启蒙,体现商业银行的专业性。

7.拓宽渠道。实施“网点政务化”工程,在部分集镇主动对接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进入公积金、社保、农保、医保领域,开展营业网点服务合作,为政府部门提供上述业务的代办、查询等服务,既能扩大网点客流,更能深化G端合作。

 
作者简介:课题组组长:戴春林,中国工商银行浙江分行行长,浙江省现代金融学会会长;课题组成员:吴剑军,浙江省现代金融学会秘书长;林海明,工行浙江分行乡村振兴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浙江省现代金融学会理事;周彬,工行浙江分行办公室,浙江省现代金融学会秘书。
原文刊发于《现代金融导刊》2022年第2期

    (网络编辑:guest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