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第三届进博会举行的金融合作论坛上表示,扩大开放是中国经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开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实现高水平开放、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作出重要的努力。新形势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加快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而深化金融业开放要从四方面入手。
在谈到金融开放的成果时,陈雨露讲到,一方面,过去两年中国集中宣布了50余条金融业开放措施。取消了银行、证券、基金、人身险等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持续提高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程度。更多的外资机构正在有序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新格局。今年前9个月,外资累计增持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超过7000亿元。近期,富时罗素宣布拟将中国国债纳入其世界国债指数,显示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人民币正在成为更好的国际储备货币。目前,人民币已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和官方外汇储备货币,全球70多家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储备。截至6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的人民币金融资产余额超过7万亿元。随着中国金融服务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未来人民币将更好地为国际贸易和投融资合作服务。
陈雨露指出,新形势下,深化金融业开放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对标国际高水平,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市场化意味着金融业开放要顺应市场需求,尊重市场规律,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竞争环境。法治化意味着要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国际化意味着开放程度和模式要向国际高水平看齐,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制度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他强调,在扩大开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金融风险防控,尽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使监管能力和开放水平相适应。
二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坚持市场主导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一直是市场驱动、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陈雨露指出,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要进一步坚持市场主导,逐步解除政策限制、顺其自然。金融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对本币使用的支持体系,不断优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措施,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基础设施,更好发挥货币互换的作用,加快境内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为市场作用的发挥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人民币自2016年加入SDR货币篮子以来,已被正式赋予全球公共物品属性。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将增加储备货币这一全球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平衡和稳定。
三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优化和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陈雨露表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业开放不仅有利于自身竞争力和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的提升。当前,新冠疫情使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经济全球化面临挑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面临深刻调整。金融业应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紧贴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支持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助力世界经济尽快复苏。
四是继续加强“一带一路”沿线投融资合作。陈雨露指出,“我们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完善开放、市场导向的投融资体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发挥金融业开放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作用,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通过推动本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动员更多长期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促进本币的使用降低汇率风险和期限错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融通支持。”
(网络编辑:bee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