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时评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导

来源:雷思维 发布日期:2020-01-17

【内容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同志领导全国人民在新时代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体系严密的科学理论、行之有效的思想武器、知行合一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新一届甘肃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并认真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省上下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础性底线性任务高位推进,定战略、出政策、上项目都坚守生态环保红线底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环保新阶段,打造“山川秀美”新甘肃。

【关键词】 习近平 生态文明 甘肃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甘肃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升为国家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宪法 [];以推进“1+6”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统揽,建立“四梁八柱”的生态文明制度[];明确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2020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的阶段性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2018年5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体现为“八个观”,即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共赢观。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新成果与实践新亮点,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邃思考,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回答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集大成与突破创新兼具的重要成果,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但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源、深厚的历史渊源、坚实的时代依据,同时也是经过实践检验、获得普遍认可的思想武器,其影响既体现在国家战略、国家制度层面,也体现在工作推进、实际操作层面。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认识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甘肃省自然地理区域多样,是我国西部生态功能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多样、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的生态枢纽区域,其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新一届甘肃省委、省政府把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任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崛起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础性、底线性任务高位推进,定战略、出政策、上项目都坚守生态环保红线底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环保迈入发力夯实的新阶段,“山川秀美”新甘肃迈出坚实步伐。

二、新一届甘肃省委省政府及全省人民自觉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出现了福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浙江实施“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京津冀和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的典型做法,同时也涌现出了三代塞罕坝人接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八步沙六老汉矢志不渝勇把沙漠变绿洲等一批生动实践,充分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大的生命力[]。就甘肃而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同样鲜活生动。

(一)定战略
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统揽和主线,2018年1月,在甘肃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研究制定了《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汲取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教训,推进绿色发展,以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绿色发展崛起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示甘肃“加大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甘肃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决定》。决定指出,甘肃省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必须下更大力气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巩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问题整改成果,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二)出政策
1、环境保护政策。审议通过了《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条例》等6部地方法规,制定印发了《甘肃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甘肃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规划》等16项政策性文件[],更好地完善了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效机制。

2、环保考核政策。重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甘肃省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将生态环保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增设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情况评价项目,将祁连山生态环保列入省政府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分值提高1.5倍。取消对甘南、临夏和75个贫困县GDP考核,将生态整改任务较重的金昌、武威、张掖3市单独划类,并提高了考核权重。

3、环保机制改革。围绕更好服务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环保机构改革、“垂管”制度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步伐。实施环保领域“放管服”改革,近84%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缩短30%—50%。制定相关办法,防止环境执法“一刀切”,妥善处理企业生产和环保之间的矛盾。

(三)抓实施
1、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支撑。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快构建责任落实体系、财政投入体系和基层工作体系,凝聚攻坚合力,强化基础支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落到实处。把构建责任落实体系作为重要工作,制定并严格执行《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建立健全覆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实行省级环保督察制度,由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分管负责同志带队,对14个市州开展覆盖式环保督察。先后组织25轮次省级现场督导检查和暗访,有力强化了责任落实和工作落地。资金不足是甘肃生态建设面临的突出难题,甘肃省克服财力紧张、收支矛盾凸显的困难,采取各种方式筹措资金,全力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8年投入202.06亿元,比2017年增长13.48%;2019年截至6月底,已投入153.96亿元,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撑。同时,注重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基层基础,举办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题培训班19次,对1000多名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和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精神,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开展绿色创建工作,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7所、省级绿色学校271所、省级绿色社区164家、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基地7个。

2、动真碰硬整改治理生态问题

(1)督查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坚持把生态问题整改作为政治任务,以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标准,一项一项抓落实,整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根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梳理出具体问题62项,2017和2018年度的52项整改任务中已完成整改47项、其余5项正在强化推进,2020年底前应完成的10项问题正按计划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专项督查反馈的8大类31项问题中,16项已按时限要求完成整改,2019年的2项、2020年的3项和需要持续推进的10项正在加快实施。“绿盾2018”专项行动发现的1845个生态环境问题,已完成整改1775个,其余的70个正在按要求推进。

(2)祁连山生态由乱到治大见成效。中办、国办通报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后,甘肃省委、省政府痛定思痛、汲取教训,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多次深入祁连山腹地进行指导督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各项整改工作。截至目前,自然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已全部分类退出,基本完成环境恢复治理,历史遗留无主探采矿点修复治理工作基本完成,正在启动相关验收工作。保护区内42座水电站全部完成分类处置,9座在建水电站退出7座、保留2座,33座已建成水电站关停退出3座、规范运营30座,规范运营的水电站全部安装生态流量无障碍下泄设施和计量监控系统。涉及的25个旅游设施全面完成整改并实施生态修复,经评估保留的4个项目已补办完善相关手续。完成草原减畜21.97万羊单位的任务,传统共牧区放牧牲畜全部退出并实行禁牧管理,林权证、草原证“一地两证”问题彻底解决。张掖市、武威市核心区208户701名农牧民全部搬迁,住宅及棚圈全部拆除。张掖市利用高分辨卫星实现“天地一体”全天候监测,覆盖所有治理点位。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确定的7大任务完成投资26.3亿元、占总投资的65.3%。同时,在全国率先探索制定各级各类保护地矿业权退出办法,初步确定的保护地内536宗矿业权已分类退出362宗,完成恢复治理450宗。

(3)夯实区域流域治理成效显著。针对区域和流域性生态问题,不断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积极推进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2018年疏勒河完成生态输水量2.35亿立方米,黑河正义峡下泄水量14亿立方米,石羊河流域蔡旗断面过水量达到3.86亿立方米。加大南部秦巴山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陇南长江生态林建设和天水南北两山绿色生态长廊初具规模。截至2018年底,全省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原治理率为51%,湿地面积稳定在169.39万公顷左右,累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9万平方公里,新增造林面积468.8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2.5%。

(4)环保监管法治水平全面提升。着眼防范和治理生态破坏问题,不断强化环境监管执法。2017和2018年度,全省共立案环境行政处罚案件2708件,处罚金额达1.93亿元,其中移送行政拘留案件175件,移送涉嫌污染犯罪案件47件,起到了应有的震慑作用。

3、采取有力措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国率先出台污染防治攻坚方案,细化制定30个专项行动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印发后,甘肃省制定了实施意见,明确攻坚目标、着力重点和主要措施,确保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1)打好蓝天保卫战。甘肃省制定了《三年行动作战方案(2018-2020年)》,建立燃煤锅炉淘汰治理、煤炭市场煤质监管等“六张清单”和网格化监管体系,严格落实挂账销号和通报预警制度。“兰州蓝”成为常态,治理经验被国家推广。2018年,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空气优良天数平均比率达到91.2%,4个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PM10年均浓度较考核基准年(2015年)分别下降19%和18.9%。2019年1-11月,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空气优良天数平均比率为93.2%,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8%,PM10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7%。

(2)打好碧水保卫战。制定防治规划和工作方案,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制。对水环境质量恶化的市州、部门及时预警,对水质超标河流所在市州政府进行约谈。开展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地级水源地45个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改;18条城市黑臭水体完成整治17条,按长度测算消除比例为94.04%,四类水体均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2018年度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通报中,我省排名由2016年的第20名上升至第6名。与宁夏、青海、陕西建立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2018年,全省3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36个水质达到优良,无劣V类断面水体;35个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极差比例为8.57%;18个国家重点监管地级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三类标准。2019年截至11月底,全省3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35个水质达到优良,优良比例达到92.1%,高于全国平均优良比例17个百分点,无劣V类断面水体,约束性指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17个国家重点监管地级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中有16个达到Ⅲ类标准;35个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极差比例为5.7%(国家要求控制在31.4%)。开展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提前完成了11个地级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45个环境问题、39个县级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111个环境问题的整治任务,18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

(3)打好净土保卫战。印发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评估考核规定以及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数据成果集成和技术报告上报备审,建立污染地块风险管控联动机制,加快解决历史遗留土壤污染问题,在白银区等8个重点县区实施更为严格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这几年,甘肃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完成2391个建制村的整治项目,“全域无垃圾”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8年底,共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00个、市县级示范村1944个、“万村整洁”示范村8796个。

三、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2019年8月19日-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作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整个视察座谈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甘肃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着力重点,应该放在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区域治理的整体战、防沙治沙的阵地战、绿色发展的持久战上,放在坚决守护好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守护好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上,放在守护好黄河上游重要水源地、守护好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态屏障上,放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上。

(一)坚决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打造“生态制高点”,在《甘肃“生态立省”初步构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的基础上,加快形成生态立省发展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四屏一廊”建设(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防沙治沙、国土绿化、国家生态公园建设,提升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水平。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加快“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立省之路。

(二)深入推进黄河治理保护。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重要指示,积极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谋划开展以生态修复、文化复兴、经济转型为主要内容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围绕做好“保护治理”和“高质发展”这两篇大文章,甘肃着重四项工作:

 1.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快建立关于黄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政策、技术、项目4个大数据库,为后续工作打牢基础。

 2.开展好前期规划和区域协作。启动编制省里及沿黄市州“一总四分”的治理保护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并指导督促其他黄河一级、二级支流的5个市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主动加强与沿黄省区沟通,推动建立省际之间、省市之间、市州之间的协同推进机制,联手开展重大问题研究。
 
3.做好保护和治理工作。
加大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治理力度,打好“清四乱”歼灭战,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山洪沟道治理、城市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切实把“母亲河”保护好。采取“统筹谋划、分段治理、分区施策”的方式,通过“水陆并举(水域、陆域)、三源齐控(点源、面源、移动源)”,推进“五河共治(黄河干流、洮河、渭河、泾河、大夏河、湟水河、庄浪河、祖厉河水系)”,依托重点工程,提升黄河上游生态环境质量,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4.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发展生态产业为方向,抓好兰州黄河风情线、“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把黄河蕴含的巨大生态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切实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绿色发展崛起导向不动摇,做大做强十大生态产业,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把握建设“一带一路”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富有甘肃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山川秀美”新甘肃图景变成现实。

1.做好省市县三级统筹。省级层面探索建立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落实十大生态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牵头抓好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十大生态产业占到半壁江山;市县层面立足自身优势,重点突破、集群发展,力争用5-10年时间把相关产业做起来;在实施主体方面,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运用好国企与民企的力量,发挥好内力与外力的作用。

2.依托载体承接产业。依托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各类经济园区、产业园区等,切实把好的平台打造成生产要素聚集区、产业转移接收区、区域发展牵引点。在产业准入方面,严把质量准入关口,确保生态产业的项目的纯洁性、高端化、绿色底,确保有限的资源、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价值。

3.强化措施确保落实。持续狠抓政策执行,严格兑现各类奖补政策,保持政策延续性,稳定和引导社会预期。科学善抓评估、布局、推进各项工作,及时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体系、考核督察机制,指导各地找准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项目。具体实抓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下大力气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对标国家“7+4”标志性战役和专项行动,紧盯2020年目标任务的时间表,按照既定安排部署,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抓好中央生态环境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强化生态环境督政督企监管、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等专项行动,强化“排头兵”时代担当,压实“铁军”职责使命,推动形成大生态大环保新格局,凝聚全省“一盘棋”的强大合力。具体推进中,注重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整体推进的同时,抓主抓重,强化目标牵引,问题导向,集中攻坚重大战役和重难点问题。

1.继续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持续做好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绿盾专项行动、省级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集中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群众的满意程度检视整改工作的成效。

2.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工业大气污染治理、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整治、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治理等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宜业家园。

3.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针对突出的短板问题,科学谋划一批重点项目,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配套落实项目资金,确保项目落实落地。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针对部分重点污染治理项目进度缓慢的问题,查明原因,分类施策,加快建设进度。

4.锻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针对机构改革后生态环境系统人员构成、监管领域、监管方式发生的重大变化,持续强化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和理论武装,提升跳出环保看环保、跳出环保系统看环保的视野和格局,提升综合监管能力、监管水平、专业水平、政策水平,夯实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基础,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当好生态环境保护“排头兵”。

四、甘肃省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困难与不懈斗争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面对中央的决定和要求,甘肃省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在实现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道路上,仍面临很多突出的矛盾、困难和问题。

(一)客观层面困难

1、生态本底先天不足。全省平均降雨量仅为364毫米,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环境承载能力总体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加之超过50%的国土位于自然灾害高发区,旱灾、洪涝、泥石流、霜冻、冰雹、沙尘暴等灾害易发多发,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比较大。

2、历史遗留问题存量较大。黄河干流、嘉陵江、渭河等重点流域范围尾矿库数量较多,部分建成时间久、服役时间长、安全隐患多,危、险、病库和“头顶库”不同程度存在。部分黄金、金属矿采选企业环境管理水平低,环境风险高。

3、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相当比例的建制镇还不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处在起步阶段,生活污水直排和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仍在造成一定影响。一些地区工业园区未同步配套建设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保障能力不足。如近年来全省累计建成投运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91个,设计污水处理能力202万吨/日,但城镇污水管网建设不配套、收集率低,实际日处理能力仅为148.35万吨,地级城市处理率为96%,县级城市处理率为90%。全省国家级142个重点镇中还有44个没有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有的污水管网建设尚不健全,收集率不是很高。化解存量与控制增量任务并重,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甘肃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占比较高,“两高一资”产业形态明显,这一点与其他很多省份不同。“一五”、“二五”和“三五”时期国家在甘肃布局了一批资源加工型支柱企业,这些企业多年来支撑着甘肃经济发展,但遗留积累的生态问题也比较多,其中有很多是复合型的,治理难度非常大。

(二)主观方面问题
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等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人员力量难以保障履职需要,个别市州执法队伍人员不足10人,有的县区环境执法人员不足5人,市、县两级监测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监测、监察执法队伍亟待加强。

(三)不懈斗争,努力推进环保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3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重要讲话,面对甘肃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要将习近平斗争思想转化为实现甘肃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行动武器,全省上下急需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担当作为,敢于动真碰硬,采取针对性措施强力推动解决。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将斗争精神作为基本精神底色,作为鲜明的政治品格,全身心投入到当前矛盾最集中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去,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坚决同传统发展理念作斗争,同落后发展方式作斗争,同环境违法行为作斗争,同歪风邪气作斗争,强化“自我”斗争意识,提升自身斗争能力素质。

甘肃推进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全省上下,戮力同心,全民参与,克服短板,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继续引入社会公益资金,加大中央、省、市财政投入,结合国家政策,探索绿化权益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严格干部包片责任制度,实现绿化覆盖率有效提升,以克服生态本底先天不足的问题。

2、对影响区域、流域治理的无法达标的各种矿及尾矿库,由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实行“关、转、并、停”,由粗放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争取中央环保专项发债政策,建立由政府财政出资作为引导基金,社会资本参与的环保产业基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将资金用于遥感监测及环情通讯,用科技手段弥补人力不足及人力不及的问题,吸取11.23锑矿泄露污染、天水渭河支流污染经验教训,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二是将资金用于污水处理,提高县镇一级污水收集水平及处理能力。

4、继续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五、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时代推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甘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指示和要求。结合甘肃省情,打造生态制高点,推进“生态立省”,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黄河上游重要水源地,做好黄河大保护、大治理;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环保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创造美丽甘肃新图景。
参考文献

    (网络编辑:bee163)